醴陵建書院始于宋淳熙二年(1175),本邑貢生黎貴臣在城南郊講學處建昭文書院。后朱熹聘黎貴臣為長沙岳麓書院講書執(zhí)事。明清兩代醴陵有多所書院马澈。
淥江書院建于清乾隆十八年(1753)椎眯,位于城東學宮故址(今一中校園內(nèi))晕粪。道光九年(1829)乡革,遷建于風景秀麗的靖興山腰哨免,三面壞山迫皱,面向淥水歉闰,占地近7000平方米。設講堂卓起、內(nèi)廳和敬、齋堂和考棚。院前有千年古樟戏阅。右下方有洗心泉昼弟,清沏見底,水味甘甜奕筐,可消暑氣舱痘。左前有宋名臣祠、靖興寺离赫,可通淥江書院芭逝。書院左側(cè)有考棚一字排開,考棚前院有于右任書“寧太—紀念碑”(碑原立于太一墓旁渊胸,文化大革命運動期間遭破壞旬盯。后由教師進修學校找回,暫立于此)翎猛。光緒三十年(1904)胖翰,改淥江書院為淥江高等小學堂,次年再改辦為淥江中學(后改縣立中學)切厘。民工16年秋冬停辦泡态。17年,在中學原址辦縣立鄉(xiāng)村師范迂卢,1950年又改為縣立中學某弦。縣立中學與湘東而克、遵道兩所私立中學合并為醴陵一中后靶壮,原址曾辦過醫(yī)院或閑置。1981年员萍,創(chuàng)辦醴陵教師進修學校腾降。
南宋朱熹、呂祖謙碎绎,明代五守仁螃壤、鄒守益抗果、羅洪先均曾來醴陵講學。宋明理學奸晴,特別是其湖湘學派對醴陵影響頗深冤馏。湖湘學派正規(guī)現(xiàn)實,輕空談寄啼,倡經(jīng)世致用者更多逮光。突出的代表是道光十七年(1837)的院長左宗棠,因受業(yè)師賀熙齡的熏陶和陶澍墩划、林則徐等的影響涕刚,關心政事和時局∫野铮看到清廷衰敗杜漠,探求醫(yī)治藥方,主張某些變革察净,以發(fā)展經(jīng)濟驾茴,振興武備。左為淥江書院撰門聯(lián):“身無半文塞绿,心憂天下;讀破萬卷恤批,神交古人异吻。”左常領生員登靖興、仙岳喜庞,周覽山川形勢诀浪,指點何處可守戰(zhàn),何處可設伏……延都。兩江總督陶澍回新化掃墓雷猪,路過醴陵,駐館育嬰堂晰房。知縣請左宗棠為作門聯(lián)求摇,曰:“春殿語從容,廿載家山印心石在殊者;大江流日夜与境,八州北翹首公歸”。門聯(lián)既表達三湘子弟對陶的仰慕之情猖吴,又突出陶澍引為“曠代之榮”的一件大喜事摔刁,即道光十五年,皇帝第十四次召見陶澍時海蔽,親筆為陶澍少年讀書的“印心石屋”題匾共屈。陶知系左所撰绑谣,約見并留作長夜談,相與縱論古今拗引,被視為奇才借宵。這一機遇,為左宗棠步入仕途寺擂,位列清廷重臣的人生轉(zhuǎn)折點暇务。
淥江書院在醴陵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為振興教育怔软,培植英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垦细。民主革命先驅(qū)寧調(diào)元,反對袁世凱稱帝的同盟會元老蕭昌熾挡逼、潘 括改、袁家普,南社創(chuàng)始人之一的著名學者傅熊湘家坎,著名文人嘱能、南社成員卜世藩、劉謙虱疏、劉師陶等惹骂,均曾就讀淥江書院。書院改辦淥江高等小學堂做瞪,監(jiān)督(校長)是民主革命先烈劉揆一对粪。無產(chǎn)階級革命家、工人運動的杰出領導人李立三装蓬,杰出的軍事家左權(quán)著拭、蔡升熙,解放軍高級將領宋時輪牍帚,著名革命先烈陳恭儡遮、陳覺等,都是沒淥江書院發(fā)展而來的淥江中學(縣立中學)學生暗赶。
1982年鄙币,政府撥款維修, 國著名醴藉書法家李鐸為題門額“淥江書院”蹂随。1986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爱榔。
淥江書院
|